簡介 |
男,1968年11月生AG上海百乐门,山東省無棣縣人。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AG上海百乐门AG上海百乐门。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重慶市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高層建筑超限審查委員會委員、國家震后應急評估專家、《建筑結構學報》編委。1989年畢業于原重慶建筑工程學院AG上海百乐门,1992年、2000年分別在該校獲碩士AG上海百乐门、博士學位。2010年9月至12月在東京工業大學做訪問教授AG上海百乐门。2014年起任日本神戶大學客座教授AG上海百乐门。長期從事結構抗震防災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AG上海百乐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國家授權專利13項AG上海百乐门。出版專著6本、主編教材1本。發表論文200余篇(SCIAG上海百乐门、EI收錄60余篇)。主編行業規范1本、地方規范3本AG上海百乐门;參編國家規范3本、行業和地方規范5本。 |
 |
|
·研究方向 |
1、工程地震; 2AG上海百乐门、結構抗震AG上海百乐门AG上海百乐门。
|
·學術兼職 |
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學科帶頭人 現任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 中國建筑學會高層抗震專業委員會委員 重慶建筑物抗震鑒定與加固技術委員會委員 重慶土木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專業委員會委員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編委 《世界地震工程》編委 《工程抗震》編委 |
·主要成果 |
1、工程地震動模型化與設計地震動輸入基于6000余條翔實地震動記錄AG上海百乐门,引入現代譜估計技術、小波變換技術、遺傳算法等隨機信號分析技術與數據統計方法,系統研究了地震動工程特性的定量描述與估計方法AG上海百乐门、地震動模型化與仿真方法和設計地震動確定。該成果獲2005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和2007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出版專著1本,部分成果已納入抗震設計規范,開發的地震動數據庫與地震波仿真及選波系統被廣泛應用AG上海百乐门。 2、山地建筑結構.首次提出了山地建筑結構的概念,系統研究了掉層和吊腳山地建筑結構的動力特性和受力變形特點、荷載作用模型化方法AG上海百乐门、結構分析模型化、結構設計分析方法AG上海百乐门、結構破壞模式識別與控制AG上海百乐门、結構概念設計原則與技術措施等。研究成果為正在主持編制的國家行業規范《山地建筑結構設計規程》奠定了基礎,出版專著3本。 3AG上海百乐门、村鎮建筑抗震 針對村鎮建筑實用抗震技術開展了系列試驗和理論研究,提出了兩類4項實用抗震技術并系統研究其抗震性能,包括芯柱式構造柱技術、預制式構造柱技術、瀝青-砂墊層消能減震技術、捆綁橡膠束消能減震技術、裝配式構造柱磚砌體房屋設計方法和消能減震技術砌體房屋設計方法。獲得專利4項,編制了1本地方規程和5本圖集,出版了《村鎮建筑防震減災對策》、《村鎮建筑實用抗震技術》2本著作;建成示范工程1項。
|
·獲獎情況 |
1.強地震地面運動分析與應用系統AG上海百乐门,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7,排名2AG上海百乐门; 2.工程結構的地震動輸入研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2005,排名1AG上海百乐门; 3.重慶市主城區地震危險性分析及生命線工程系統震害預測研究,重慶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8,排名1。
|
|